请输入关键字
24
2024-09
聚焦药学课题申报,探索中医药转化路径
聚焦药学课题申报,探索中医药转化路径为了继续落实制剂中心“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外请专家授课,加强药学人员培养”的发展措施,制剂中心于4月19日下午在制剂中心会议室开展业务学习。本次业务学习邀请药学部刘史佳主任及临床药学谭喜莹主任现场授课,内容聚焦医院药学课题申报、中医药转化,围绕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等相关内容展开,旨在提升本部门职工科研能力,拓展研究思路,交流医院药学课题申报的经验和技巧,探讨中医药转化的路径与方法。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全体职工、进修人员及实习生积极参加本次业务学习,大家热情高涨,现场座无虚席。图一:刘史佳主任授课刘史佳主任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院药学部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医药临床药理学研究,主持1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2篇,有丰富的课题申报经验。刘史佳主任以“医院药学课题申报与中医药转化”为主题进行授课。他围绕中药学学科建设的方向、团队、成果、平台、机制、项目“六大方略”,结合实际案例讲解了课题申报的各个环节与要点,尤其强调课题方向要瞄准改善临床诊疗效果的前沿技术及科技创新方向,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进行高质量的创新研究,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及转化研究。与此同时,要加强院内制剂的临床评价研究以及制剂不良反应的收集。此外,刘主任还介绍了提高科研能力的相关途径及技巧。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推动医院及本部门高水平创新发展,促进人才团队的培养与建设,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不断学习进步,勇于创新发展,才能够提升本部门软实力,助力制剂研发中心发展更上一层楼。谭喜莹主任是中药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以及本院临床药学负责人,主要从事中药配伍研究、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临床药物综合评价等方面研究。主持参与多项课题。本次业务学习谭主任以“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为主题进行授课,为我们介绍了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中医药临床研究现状,首先解释了真实世界数据的起源,概念和应用价值,并比较了真实世界研究与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真实世界数据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提供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支持,是传统随机对照试验的重要数据补充。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图二:谭喜莹主任授课本次学术讲座为制剂研发中心青年骨干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青年同志们打开思路,开拓视野,更为制剂研发中心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及科研综合能力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学习交流讲座是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宏伟蓝图的启航之路,我们将坚持双高引领,不断打磨专业技能,提升科研水平,充分发挥江苏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的中药特色优势,为制剂研发中心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添砖加瓦,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刘月恒制剂中心
24
2024-09
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助力中药“全制剂”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党员示范,助力中药“全制剂”高质量发展——中药制剂党支部2024年4月28日,是中药制剂研发中心投入使用1周年的日子,也是制剂部实施内部企业化管理20周年的日子。在院党委高瞻远瞩的整体布局下,从几十年前小作坊式的制剂室到凤凰街机械化的制剂部,再到今天自动化、智能化的制剂研发中心,几代制剂人在院内制剂这一块小小事业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和耕耘,努力攀登国内医疗机构制剂“高地”,构建省内制剂“中心厨房”,开创传统中药的现代化道路,创新“全制剂”服务的制剂中心,全国医疗机构制剂的“高地和重镇”已初具成型。投入使用一年以来,在搬迁、生产、调试、改造相协同的情况下,面对试运行期间出现的污水处理等工程问题,真空干燥、胶囊填充、合剂包装线等设备问题,冷冻水、空调系统等公用系统问题,党员同志冲锋在前,豁得出去,不懈奋斗,不断地商讨方案对策,请厂家技术协调,寻求药企同行经验指导,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最终完成400多台套国内领先的制药设备与检验仪器安装调试及试运行工作,有效的发挥了新设备,新工艺的产能优势,2023年度总体产量较去年增长34%,制剂生产总值达到了3.3亿元。敢于攻坚,制剂人用“思想硬核、作风硬核、技术硬核”的作为保证了临床需求,彰显了“一切为病人服务”的担当。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启用之初,院党委方书记首次提出“全制剂”服务理念,同时打造省内制剂“中心厨房”的构思,搭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制剂”服务平台,创多元化药学服务模式。制剂中心以此为目标,谋划布局了制剂发展六大方向,即医院制剂配制中心、创新中药研发中心、传统中药炮制中心、道地药材仓储中心、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临方制剂服务中心六大中心,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的现代化中药制剂生产、研发中心。我院制剂在满足本院使用的情况下,已辐射省内外多家兄弟医疗单位。仅2024年4月已完成14家医院75余个制剂品种调剂工作,调剂总价值约155万元。目前中心正在积极配合办理重庆永川中医院及中国澳门特区中医药系统的调剂事宜,让江苏省中医院的特色制剂走出江苏,辐射全国。提升制剂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人才的培养、科研能力的提升。制剂中心多年来不断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邀请院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专家走进制剂部,为青年员工开展专题讲座,学术交流,实验实训等活动。同时定期组织青年人才到先进单位、科研基地、学术会议进行学习和交流,帮助提高年轻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制剂生产、鉴定、炮制、科研等岗位骨干;积极推动与临床科室交叉融合,结合医院“重点病种建设”规划,深入临床,助力临床打造“七个一工程”;与大学、企业开展合作,引进更多先进的设备,创建制剂工艺改进、新制剂等科研平台。制剂中心2023年底新成立制剂工艺研究室,主要致力于老制剂品种的工艺优化、新制剂品种的研发及转化,近五年来我们配合临床科室、科技处等部门完成制剂转化达1.36亿元。制剂研发中心投产这一年是我院制剂事业发展里程碑的一年,我院中药制剂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之大发展局面,本年度同时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药制剂党支部支委会,支委会积极贯彻党委方针政策,注重发扬“超前思考,敢打硬仗,创新务实,奋发有为”的制剂精神,发挥全体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新形势发展需要,开创新局面的新举措,带领全体制剂人奋发向上,戮力前行,为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制剂中心共同努力,为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建设不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倪昌荣、周琴妹制剂中心
18
2024-09
满足临方炮制需求 提升患者用药体验 ——临方炮制服务中心一周年记
 9月6日,门诊二楼中药临方炮制服务中心窗口,患者拿着小票,按照顺序依次走向窗口取药。“医生给我开的处方中有味动物药,气味太刺鼻了,这做成胶囊能直接吃,太方便了。”陆先生办理了灌装胶囊的业务,他对医院的临方炮制服务赞不绝口。里面,周继发老师正在一丝不苟的检查饮片的软硬度、将饮片烘干、打粉、准备胶囊板、灌装、压实、再灌装、再压实……直至将一粒粒胶囊装入瓶中交给患者。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患者对于中药临方炮制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我院作为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于2023年10月开设了中药临方炮制服务中心,开展多元化中药临方炮制项目,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也为中医诊疗提供多种选择。炮制服务中心在之前膏方、浓煎剂等服务的基础上,推出了小客料中药的切片、打粉、灌装胶囊以及贵细饮片粉末制丸等服务。不仅为患者提供了用药便利,更是有效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临床疗效,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体验,让中医药的应用更加精准和有效。在高效完成加工任务的同时,我们严控炮制加工的质量。药学部制定并落实炮制加工操作规范,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培训。工作人员认真做好每一个加工步骤,确保成品质量。截至目前,中药临方炮制服务中心已完成了1158单临方炮制加工服务。对于每一位患者,药师都会详细解释药物的使用方法、用量以及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疑问,同时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快递服务。此外,通过患者回访,我们也在持续收集反馈信息,不断优化服务流程,以求更好地满足临床及患者的个性化治疗需求,提升患者用药体验。
14
2024-09
【70周年院庆专栏】药研匠心在,制剂辉煌生 ——张业禄老师
  2024年,是我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程节点这一年我们共忆历史,不忘来时路,传承前辈精神这一年我们共展未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剂力量,服务社会让我们再次回顾,汲取力量,拥抱未来! 为庆祝医院成立70周年,本着“以史为鉴、承前启后”的思想,充分挖掘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门历史文化资源,拾遗补漏、实事求是、客观完整地记述医院制剂部门的发展历程,汲取历史精华,再谱医院新华章,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宣传小队分组采访老前辈、老领导,搜集更多客观资料,共忆历史,传承前辈精神。回忆起在医院工作的情景,前辈们滔滔不绝,工作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他们对中药制剂研发中心目前发展高度赞赏,并对医院辉煌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张业禄老师,通过采访的形式,回顾制剂部门的峥嵘岁月,从中领略前辈们的战略眼光与辛勤付出。张业禄老师出生于1928年8月18日,现龄96岁,主管中药师。13岁开始(1940年)于天德堂学习膏方制作,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招工时,便入院工作,1958年作为第一批老药工随制剂部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中药制药厂”,期间跟随迟定国、朱滋生、朱伯敏主任深入学习,一直从事膏方相关工作63年。2016年在宝华山参与了《本草中国》膏方部分的录制工作,以纪录片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传统膏方文化。 Q:作为江苏省中医院膏方的创建者,您见证了医院的发展,能和我们聊下您的工作经历吗?A:我1940年就在天德堂当学徒,开始从事膏方的基本工作,那年我13岁。之后就一直留在天德堂,从事以膏方为主的,中药相关方面的工作。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后,当时要招录一批药学相关专业的学徒工。我因为有多年的膏方基础,被优先录取,进入了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入院后继续跟随迟定国主任、朱滋生主任、朱伯敏主任他们深入学习膏方、丸子等等,1958年制剂部以“中药制药厂”的身份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后,设立了熬膏房,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定岗在膏房了。期间国医大师徐景藩曾多次对我做的膏方赞不绝口,还特别告诫过从事膏方专业的药学后辈,要多向我学习膏方的传统技艺。从1940年到2004年,我一共从事膏方63年。之前我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我们医院好多老同志们留下来的经典方剂和一些膏方以及做膏的要点,来到单位后我把它带到了单位,期间也多次与外地来学习进修的人员沟通交流过,再后来,这个本子不幸遗失了,只能凭借脑中的记忆,将记住的一些膏方及要点传承下去。 2.膏方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关键的节点吗?您能和我们聊聊吗?省中医院刚建院时,膏方还是在北院的锅炉房做的。后来制剂室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内,才设立熬膏房。再后来就搬迁至凤凰街的老制剂部,再到现在的中药制剂研发中心。我认为在膏方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2015年前,我们主要做的是一人一方的传统膏方,那时的膏方只在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3月底生产,其余的时间都是在门诊配方,当时其他时间都是不做膏方。2015年,药学部根据临床的需求,收集一些老专家的临床经验,与临床医生多方沟通以后,将临床上长期使用,疗效明确的验方,经申报后开发成院内协定处方,并以煎膏剂的形式方便了患者服药,特别是针对一些慢性病调理的情况,深得临床医患认可。同年,陆续还推出了浓煎剂加工、四季膏方等个体化加工服务。 3.您认为膏方熬制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难点?能和我们聊聊吗?膏方熬制需用武火将药液煮沸,在用文火慢慢煎煮,然后经历搅拌静置过滤加胶,炼蜜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整个膏方熬制流程需要近一天时间,每一个环节的火候掌握不好,都会最终影响到成品的药效,直到熬出的膏能拉出幅面,行内称之为挂旗,才算大工告成。而要想熬制好膏方,首先要熟悉掌握膏方的整个制作过程,有配方、浸泡、压榨、煎煮、静置、过滤,有时还会二次、三次煎煮,然后再静置,再过滤,然后开始浓缩,浓缩以后,考虑加糖炼蜜。最后还要再过滤,因为糖也有杂质,而且糖的杂质还是非常多的。这些过程都很关键,比如我们医院的阿胶糕,不同材料的配比,味道会大不一样。假如黄酒多了黄酒味突出,芝麻多了是芝麻味突出,阿胶多了那么阿胶的腥臭味比较明显。同时,在一些材料的处理上,也很有讲究。配料中的核桃仁一定要炒,而且还要在锅里滚一下,芝麻也要炒,这些都需要纯手工炒制,火大了容易糊掉,火小了半生不熟的夹生了,虽然不好炒,但这就是膏方最基本的东西,你炒不好,味就不对了。所以做好一个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讲究技艺精湛,更要讲究货真价实。其次,就是中药的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每个药材每个膏方做出来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药材,比如夏枯草膏,纯的夏枯草膏是不加任何东西的,全是草药很难做,非常容易糊,新手一上手,立马就糊锅,更不要说如何处理了。而且同一药材不同批次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差异。现在种植的中草药,跟以前也大不一样了,这些也需格外注意。随着膏方的不断发展,其热源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木材到木炭,再到煤炭,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液化气和天燃气。热源变化,让膏方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效果也发生了改变,如何评价膏子质量的好坏,也是膏方熬制的一个难点。书本上对膏方有“冬天挂丝,夏天挂旗”的质量判断,那为什么是冬天挂丝?夏天挂旗?这是根据天气的变化决定的。以前的膏子不像现代社会都用冰箱保鲜,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就一定要夏天的时候把膏子要熬的老一些,因为夏天温度高,熬的不老,放置一段时间拿出来就跟水一样,容易霉变。冬天它的温度低,挂丝会更嫩一点,便与取出。熬制过程中像牛眼泡、鱼籽泡,以及最后的挂丝和挂旗等等这些是评判这个膏方质量的关键。 4.您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膏方嘛?我做过好多膏子,印象深刻的膏方倒是不少,像秋梨膏、代参膏、参芪膏、阿胶糕、夏枯草膏、八珍糕等等,记得有次被省里委派到沭阳做过秋梨膏,别小看这个秋梨膏。这其中也有大学问呢,这个梨子啊,不是水分多,出膏就多,也不是质量非常好的才能出膏,反而是那种差的不好吃的普通的梨子最出膏。 5.您觉得现代化、标准化的膏方和传统手工的膏方有什么不一样嘛?随着时代的发展,膏方生产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型,这也使得现在的膏方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了。传统直火收膏条件艰苦,费时费力,但能满足1人1膏的基本需求。现代化的熬膏机器多适用于需求以及产量更大的协定膏方,虽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缩短了收膏时间,提高了效率,但熬制出来的膏方也与传统膏方不同了。膏方不是急出来的,是熬出来的,1个膏方大致的熬制时间最少也在8小时以上,要知道真金不怕火炼,浓缩的才是精华。好的膏方都是慢慢熬出来的,这里面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我认为传统膏方和现代膏方各有优缺点,谁也不能替代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工艺一定要好好保留和传承下去,将其与现在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膏方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12
2024-09
守正创新,共谋医疗机构制剂的高质量发展 ——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班学员参观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
 2024年8月30日,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班学员莅临江苏省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参观学习,王迅副主任与部门骨干负责接待。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高层次中药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技能精湛,能够较全面掌握中药各方面知识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此次培训班汇聚了北京、天津、重庆、四川、浙江等多家医疗机构、研究院所,涵盖了药事管理、饮片质量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等多个专业领域的60余名学员。首先,王迅副主任代表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单介绍了部门的发展历程,分享中心建设过程中的心得感悟。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药制剂研发中心立足“六大中心”定位——医院制剂配制中心、创新中药研发中心、传统中药炮制中心、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临方制剂服务中心、道地药材仓储中心,以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打造江苏省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标杆。会后,王迅副主任陪同学员们实地参观了饮片仓储、中药提取楼、制剂大楼、智能立体仓库、中药制剂研发实验室等各部门,目睹了现代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的智能与高效。道地饮片仓储中心,确保了饮片从入库到出库的每一步都经严格把关,精准无误,有效保障了饮片的质量。提取车间作为集中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打造成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车间,不仅对温度、时间、压力、流量等关键参数实施细致调控,而且能更准确地控制提取工艺参数,使不同批次间的制剂更趋于稳定一致,同时在各工序生产和清场效率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固体车间与液体车间则展示了中药制剂多种剂型的生产形态,从颗粒剂、片剂、胶囊到口服液、合剂等,每一种剂型都经过严格工艺参数控制,中间体的检验合格后,经自动化成型设备或生产流水线,确保制剂成品的质量。外包装车间,自动化包装线的运用使产品从贴标,装盒、装箱、封箱、打码、堆垛,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既提高了包装效率,节约了人力,又保证了包装的质量与美观。创新中药研发中心(中药制剂研发实验室)致力于中药制剂的创新研发与质量控制,多台套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设备和严谨的研发流程,使学员们对中心在科研领域的投入感到震撼。“不敢想象这居然是一家医疗机构的制剂中心,不仅有这么多先进的的生产设备,还有21米1344个仓位的立体仓库!完全可以与现代化药企相媲美。”这是学员们在参观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后发出的感慨。他们对我院制剂中心高标准、高起点的建设,将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医疗机构制剂的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参观不仅让他们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生产流程和技术水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对医疗机构制剂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超前思考、敢打硬仗、创新务实、奋发有为”的制剂精神赢得了学员们广泛的赞誉,深入生产一线的现场参观更让学员了解到现代科技与传统医学紧密结合内涵。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将全力把握中医药改革发展新机遇,落实方祝元书记的“全制剂”服务理念,打造完整有韧性的中药产业链,用“制剂人”的实干精神为江苏省中医院七十周岁生日献上诚挚的贺礼,为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31
2024-08
引领发展方向,凝聚药学力量
                                                               2024年8月30日药学总支中药党支部在319会议室召开全体党员大会,会议由庞会明书记主持。   首先,庞书记通过专题党课的形式带领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庞主任结合医院药学部发展,提出各位党员应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将实际工作与全会精神相结合,积极致力于药学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为合理用药、提升中医临床疗效保驾护航。   会议第二项讨论了沈丹丹同志的转正事宜。经由沈丹丹同志汇报其个人在预备期间的表现及有关问题、党小组和支部委员会介绍对沈丹丹同志的考察意见、与会党员发表意见等流程,通过投票表决同意沈丹丹同志成为中共正式党员。   最后,党支部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各位党员围绕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家结合自身实际,敢于剖析自身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真正做到了常反省,敢脸红,勇修正,把组织生活会开到实处。   此次全体党员大会,使得党员思想认识更加提升,行动指南更加落实,凝聚力和发展力更加增强。全体党员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去。 
1 2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