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项目立项学科——中医学

 

1954年,承淡安、叶橘泉学部委员等名医大师汇聚金陵奠定本学科深厚学术根基。创建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中医前身),开创中医学科建设。编写了新中国第一套中医学教材和教学大纲,培养了董建华、程莘农、王绵之、周仲瑛等大批高素质师资,为现代中医高等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做出开创性贡献。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学科定位与目标

 

 追求卓越,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中医拔尖人才;传承创新,打造一流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获取重大成果,推进学术发展;秉承特色,以解决临床问题、提高临床疗效为导向,提供一流中医医疗服务;开放包容,始终走在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前列,努力把本学科建设成为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中医学科。

 

 学科优势与特色

 

 坚持学术引领,名医大师辈出,学科创新发展

 本学科培养产生了董建华、吴以岭等5位院士,周仲瑛、夏桂成等5位国医大师,与本学科有学术渊源的国医大师达12名之多;云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教学名师、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等一批高峰人才。大师学术引领学科传承创新,如周仲瑛复合病机学说、夏桂成调周理论、徐景藩轻灵护脾法、朱良春益肾蠲痹法、干祖望五诊十纲等,成为学科引领学术高地,追求卓越疗效,保持特色优势的源头活水。

 

重点学科成群,医疗资源丰硕,学科卓越发展

 1979年中医学10余个二级学科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中医内科学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成立首批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中医儿科学、中医文献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中医内科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10年以来,中医学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获得省政府连续两期重点建设。目前,二级重点学科成群,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省重点学科,24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成为铸造一流中医学科的强力引擎。

 附属医院(省中医院)年门急诊量多年保持全省之首,单体规模和服务能力位居全国中医系统前茅,脾胃病、肾病、不孕症、耳鼻喉等专科水平居行业前列。以省中医院为龙头,学科建设了27所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与服务网络,汇聚了全省最优质的临床与教学资源,成为江苏中医强省建设的主力军,强力支撑学科卓越发展。

 

 教材教纲奠基,鸿篇巨著扬帆,学科特色发展

 本学科始终把典籍研究和教材编撰作为学科重要任务,为传承创新中医学术做出重要贡献。包括《中医学概论》等第一批教材教纲(奠定本学科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的美誉);《中药大辞典》(发行量达上百万册);《中华本草》(被李鹏总理誉为当代《本草纲目》);《中医方剂大辞典》(称为当代医方大全)等。近年来,本学科新编写《中华医方》,是迄今为止收方最多、临床实用性最强的中医方剂类巨著,填补《普济方》问世620余年来以病症列方大型方书的历史空白,是盛世修典的又一力作;周仲瑛教授总主编的《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使300多本中医珍本古籍走出金櫃石室,为中医典籍研究再立新功;近5年主编各类规划教材21部,10部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凸现本学科保持辞书编纂、教材编写领先地位的实力。

 

创立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理念,领航中医教育

 本学科的发展薪火相传,传承创新并举,始终引领着现代高等中医教育航标。1954年,本学科编写新中国第一套中医学教纲教材,开创现代中医院校教育新模式。1999年吴勉华主持的中医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拉开精诚计划的序幕,提出仁德、仁术、仁人三仁教育理念,涌现出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完成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中医专业先后成为江苏省首批高校品牌专业、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成为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2013年被教育部确定为第二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产生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内科学等4门国家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彰现本学科发展薪火相传,引领高等中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