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9
2024-09
鲍超主任团队“调肝熄风”针法治疗抽动障碍
抽动症,即抽动障碍,属于神经障碍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开始于头面部肌肉,以眨眼、皱眉、耸肩、咧嘴、扭颈为特点,症状后期加重,逐渐发展至躯干、四肢。    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相关病名的记载,但与典型症状相似疾病的病名见于诸多医家的著作,如“抽搐”“筋惕肉”“蠕动”“动掣”“肝风证”等。   历代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因“风”而起,病位在肝,如宋代著名儿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将本病病因阐述为“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儿不能任,故目连剖也。”明代医家楼英在《医学纲目》中指出“颤、摇也;振,动也……风颤者,以风入肝脏经络,上气不守正位,故使头招而摇,手足颤掉也。”    “调肝熄风”针法为全国名老中医吴旭教授所创。吴旭教授认为本病主要因为调护、教养不当,或者是遇惊吓、紧张、学习压力等情况而导致情志失调、五志过极、阴虚阳浮、肝风内扰进而发病,故选取调肝熄风为其治疗大法。    “调肝熄风”针法主穴常取肝俞、风池、合谷、太冲;配穴为百会、足三里、三阴交、涌泉;夹痰者,配伍丰隆;夹心火者,配伍内关。  方义:肝俞,风池为调肝效穴,肝俞为肝脏经气输注汇聚之处,能够调节肝脏之虚,“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表明肝脏与情志密切相关,故针刺肝俞能够调肝经气血,平肝阳,调理情志。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治风要穴。肝胆互为表里,泻风池能通调肝胆经气,使肝阳得潜,无以化风。 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合谷配伍太冲,两者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腑一脏,一降一升,相互为用,可调节气血及机体阴阳平衡。 百会,位于一身之巅,诸阳之会,涌泉位于足底,气血之始发部位,二者上下配合,使阳随阴降,阴随阳升,以达到阴阳调和。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二者相配可健脾养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充足,以濡养肝阴,肝阴制阳,肝风可平。诸穴共奏调肝熄风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