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学习经典,赋能实践
——中经典书籍研读会学习思考
作者:薛高旭 时间:2025-04-21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姚毅全国老药工工作室、张先林江苏省老药工工作室及我院药学部联合举办的“中医药经典书籍研读会(第一期)”。此次会议以“学经典,用经典”为主题,汇聚了中药师、医师等相关领域从业者,共同探讨中医药经典的现代价值与实践应用。作为参与者,我深感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

现在的中医药人普遍存在缺乏中医思维,这可能与大学的课程设置变化有关,目前中医药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药经典的课程占比从原来的60%下降到了15%。通过研读经典、提升中医药人的中医思维对中医药的传承发展至关重要。

经典研读:以古鉴今的智慧之源

聚焦中医药经典的深度解读。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神农本草经》中医四大经典为例,剖析了古籍中“天人合一”“辨证论治”“奇经八脉”“藏象体系”等核心理念的现代意义。“经典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临床实践的指南”。例如,书本上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而姚主任对道地药材理解是气,得之于天;味,得之于地,任何一味中药都有天气和地味。天气就是二十四节气;地味,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谓道地药材,就是看这味中药得什么天气和地味。天地阴阳是否相合。再如,《神农本草经》中对药性“寒热温凉”的划分,至今仍是中药配伍的重要依据。通过逐字逐句的解析,我意识到经典文献并非束之高阁的“纸堆”,而是蕴含着跨越时空的临床智慧。

互动交流:理论与实践的对话

工作室成员围绕“如何将经典理论运用到工作实践”展开热烈讨论。其中结合《雷公炮炙论》中的炮制技术,探讨了现代中药质量控制与传统工艺的结合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碰撞,让我深刻体会到:经典的“活化”需要从业者既扎根文献,又立足临床,在传承中寻求突破。例如,中国药典对中药炮制品种未有明确的工业参数规定,比如炒黄、炒焦、炒炭是需要用多少温度炒多长时间等,因此,更需要我们去制定相关标准来规范中药的炮制品种。再例如,黄柏是治疗下焦湿热的,用盐水炮制后能更好的引药下行,可临床实践中生黄柏的用量远大于盐黄柏的用量,医药融合度不够,医药不互知的情况,以后需要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交流,做好中药饮片不同炮制品种的宣传。

反思与展望: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此次会议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医药经典的生命力,但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例如,如何平衡古籍原意与现代化解读的尺度(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如何让年轻从业者克服古文障碍,真正走进经典?对此,姚主任也推荐大家可以去一些软件上进行学习,有利于更好的去理解经典。黄亚威老师推荐大家可以多多交流,谈一谈自己对中医药经典的理解,不断碰撞,形成新的“火花”,或许能进一步拓宽经典研究的维度。

结语:以经典为舟,驶向未来

“学经典”是根基,“用经典”是方向。此次研读会让我更加坚信: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对经典的深耕细作,而经典的真正价值,终将在解决现代医学难题中得以彰显。期待未来更多此类活动,让经典之光照亮中医药的创新之路,也让每一位药学工作者成为“继往开来”的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