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70周年院庆专栏】药研匠心在,制剂辉煌生

——张业禄老师
作者:汤志锋、高光耀 时间:2024-09-14

 

 

2024年,是我院建院70周年的重要历程节点

这一年

我们共忆历史,不忘来时路,传承前辈精神

这一年

我们共展未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制剂力量,服务社会

让我们再次回顾,汲取力量,拥抱未来!

 

为庆祝医院成立70周年,本着“以史为鉴、承前启后”的思想,充分挖掘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门历史文化资源,拾遗补漏、实事求是、客观完整地记述医院制剂部门的发展历程,汲取历史精华,再谱医院新华章,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宣传小队分组采访老前辈、老领导,搜集更多客观资料,共忆历史,传承前辈精神。

回忆起在医院工作的情景,前辈们滔滔不绝,工作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他们对中药制剂研发中心目前发展高度赞赏,并对医院辉煌的未来充满期待。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张业禄老师,通过采访的形式,回顾制剂部门的峥嵘岁月,从中领略前辈们的战略眼光与辛勤付出。

张业禄老师出生于1928818日,现龄96岁,主管中药师。13岁开始(1940年)于天德堂学习膏方制作,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招工时,便入院工作,1958年作为第一批老药工随制剂部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中药制药厂,期间跟随迟定国、朱滋生、朱伯敏主任深入学习,一直从事膏方相关工作63年。2016年在宝华山参与了《本草中国》膏方部分的录制工作,以纪录片的形式向大家讲述了传统膏方文化。

 

Q:作为江苏省中医院膏方的创建者,您见证了医院的发展,能和我们聊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A1940年就在天德堂当学徒,开始从事膏方的基本工作,那年我13岁。之后就一直留在天德堂,从事以膏方为主的,中药相关方面的工作。1954年江苏省中医院建院后,当时要招录一批药学相关专业的学徒工。我因为有多年的膏方基础,被优先录取,进入了江苏省中医院工作。入院后继续跟随迟定国主任、朱滋生主任、朱伯敏主任他们深入学习膏方、丸子等等,1958年制剂部以中药制药厂的身份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后,设立了熬膏房,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定岗在膏房了。期间国医大师徐景藩曾多次对我做的膏方赞不绝口,还特别告诫过从事膏方专业的药学后辈,要多向我学习膏方的传统技艺。

1940年到2004年,我一共从事膏方63年。之前我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了我们医院好多老同志们留下来的经典方剂和一些膏方以及做膏的要点,来到单位后我把它带到了单位,期间也多次与外地来学习进修的人员沟通交流过,再后来,这个本子不幸遗失了,只能凭借脑中的记忆,将记住的一些膏方及要点传承下去。

 

2.膏方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什么特别关键的节点吗?您能和我们聊聊吗?

省中医院刚建院时,膏方还是在北院的锅炉房做的。后来制剂室搬迁至南京中医学院内,才设立熬膏房。再后来就搬迁至凤凰街的老制剂部,再到现在的中药制剂研发中心。我认为在膏方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

2015年前,我们主要做的是一人一方的传统膏方,那时的膏方只在每年的10月份到来年的3月底生产,其余的时间都是在门诊配方,当时其他时间都是不做膏方。

2015年,药学部根据临床的需求,收集一些老专家的临床经验,与临床医生多方沟通以后,将临床上长期使用,疗效明确的验方,经申报后开发成院内协定处方,并以煎膏剂的形式方便了患者服药,特别是针对一些慢性病调理的情况,深得临床医患认可。同年,陆续还推出了浓煎剂加工、四季膏方等个体化加工服务。

 

3.您认为膏方熬制过程中有哪些技术难点?能和我们聊聊吗?

膏方熬制需用武火将药液煮沸,在用文火慢慢煎煮,然后经历搅拌静置过滤加胶,炼蜜一道道复杂的工序整个膏方熬制流程需要近一天时间,每一个环节的火候掌握不好,都会最终影响到成品的药效,直到熬出的膏能拉出幅面,行内称之为挂旗,才算大工告成。而要想熬制好膏方,首先要熟悉掌握膏方的整个制作过程,有配方、浸泡、压榨、煎煮、静置、过滤,有时还会二次、三次煎煮,然后再静置,再过滤,然后开始浓缩,浓缩以后,考虑加糖炼蜜。最后还要再过滤,因为糖也有杂质,而且糖的杂质还是非常多的。这些过程都很关键,比如我们医院的阿胶糕,不同材料的配比,味道会大不一样。假如黄酒多了黄酒味突出,芝麻多了是芝麻味突出,阿胶多了那么阿胶的腥臭味比较明显。同时,在一些材料的处理上,也很有讲究。配料中的核桃仁一定要炒,而且还要在锅里滚一下,芝麻也要炒,这些都需要纯手工炒制,火大了容易糊掉,火小了半生不熟的夹生了,虽然不好炒,但这就是膏方最基本的东西,你炒不好,味就不对了。所以做好一个膏方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讲究技艺精湛,更要讲究货真价实。

其次,就是中药的种类繁多,性质复杂。每个药材每个膏方做出来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药材,比如夏枯草膏,纯的夏枯草膏是不加任何东西的,全是草药很难做,非常容易糊,新手一上手,立马就糊锅,更不要说如何处理了。而且同一药材不同批次之间可能都会有一些差异。现在种植的中草药,跟以前也大不一样了,这些也需格外注意。

随着膏方的不断发展,其热源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开始的木材到木炭,再到煤炭,最后变成了现在的液化气和天燃气。热源变化,让膏方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效果也发生了改变,如何评价膏子质量的好坏,也是膏方熬制的一个难点。书本上对膏方有“冬天挂丝,夏天挂旗”的质量判断,那为什么是冬天挂丝?夏天挂旗?这是根据天气的变化决定的。以前的膏子不像现代社会都用冰箱保鲜,以前没有冰箱的时候,就一定要夏天的时候把膏子要熬的老一些,因为夏天温度高,熬的不老,放置一段时间拿出来就跟水一样,容易霉变。冬天它的温度低,挂丝会更嫩一点,便与取出。熬制过程中像牛眼泡、鱼籽泡,以及最后的挂丝和挂旗等等这些是评判这个膏方质量的关键。

 

4.您有什么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些膏方嘛?

我做过好多膏子,印象深刻的膏方倒是不少,像秋梨膏、代参膏、参芪膏、阿胶糕、夏枯草膏、八珍糕等等,记得有次被省里委派到沭阳做过秋梨膏,别小看这个秋梨膏。这其中也有大学问呢,这个梨子啊,不是水分多,出膏就多,也不是质量非常好的才能出膏,反而是那种差的不好吃的普通的梨子最出膏。

 

5.您觉得现代化、标准化的膏方和传统手工的膏方有什么不一样嘛?

随着时代的发展,膏方生产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的转型,这也使得现在的膏方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更趋于大众化了。传统直火收膏条件艰苦,费时费力,但能满足11膏的基本需求。现代化的熬膏机器多适用于需求以及产量更大的协定膏方,虽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缩短了收膏时间,提高了效率,但熬制出来的膏方也与传统膏方不同了。膏方不是急出来的,是熬出来的,1个膏方大致的熬制时间最少也在8小时以上,要知道真金不怕火炼,浓缩的才是精华。好的膏方都是慢慢熬出来的,这里面蕴含了许多人生智慧。

我认为传统膏方和现代膏方各有优缺点,谁也不能替代谁,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工艺一定要好好保留和传承下去,将其与现在科学技术相结合,这样膏方才能有更好的发展。